2007/12/26

克服一個屁

函授的好處之一是
可以在每個月寄來的一大堆課程裡面
自己安排上課順序
反正報名的時候進度就已經落後兩個月了
以我的龜速再怎麼追趕也是徒勞
所以索性就照著自己的節奏慢慢進行

我會選擇先上的課有兩種
一是本來就感興趣的
一是以前沒學好的
最近一直在上的東西叫做公司法
屬於後者

大學時候
這一科選不到第一順位的老師
(「第一順位老師」意指:
大家口耳相傳的所謂名師,或者會在國考出題的老師,總是很搶手)
原本就沒有感覺的科目
若再遇不到足以打通任督二脈領進門的師父
只好土法煉鋼自力救濟
努力消化教科書的內容
結果下場是
自己讀的教科書看一頁忘一頁
老師教的呢
還不到全部的一半
而有教的部分我聽得懂的又不到一半

還記得最後一堂課他一直跟我們道歉
他說自己是給付不完全、給付有瑕疵
他說重點他都還沒教到
他說我們大四最好再去旁聽「第一順位老師」的課(那時候我們大三)
然後請我們一人一杯豆花
作為無濟於事的一種純粹心情上的彌補
不過他也說沒教完對我們未嘗不是好事
因為他的教學只會讓我們更困惑(這點我頗為贊同)

老師不只一次在課堂上告訴我們
「我國的公司法是個屁」
(東抄西抄外國規定,沒有完整的引進和通盤的檢討,漏洞或不合理的地方處處可見)
一個學期三學分的課
果然是屁味十足(老師一直批判,但我連基礎概念都沒有,整個就是聽不懂又跟不上)
一點趣味也無
只覺得自己拼命在搞清楚的就是一個屁
加上大四又懶惰
旁聽一次就沒去了
總之這一科學得很虛
豈是一個「糟」字了得

現在重頭來過
補習班老師果真不一樣
有辦法講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把原本的屁味都消除了
基礎建立起來後自然就會有敏感度
產生問題意識
知道目前的規定哪裡有缺漏(或者說哪裡還有「屁」)
ps. 其實從我大三到現在,針對那些屁也已經修過兩次法了

對於大學那位老師
雖然一時連他的大名都想不起來
但是有句他說過的話值得在此記錄
他說(通常是接在「我國的公司法是個屁」這句話後面)
「你們是在學習知識,而不是真理」
我也這麼覺得

2007/12/25

假面

有時候
我對於自己懂得如何交際應酬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為什麼我會知道在怎樣的情況下
要擺哪一個姿勢
做出哪一號表情
配上哪一種笑容
跟什麼人用什麼聲調說什麼話

是誰教我的
到底

當這些不真實的東西
偏偏是對方所期待的應對方式時
我就會自動變成假人

一些動物在必要的時候會做出必要的偽裝
比如說危急的時候為了求生而假死
或者為了避免被發現而變色
人的偽裝應該也是一種動物本能吧
為了生存(當然不是肉體的生存,而是形象的生存)

2007/12/12

十二月了

有一首歌叫做「最初的夢想」
范瑋琪唱的
第一次聽到是在大三或大四
室友傳給我
用來作為一種鼓勵

十二月了
如果現在懷孕
明年八月底應該是處在一種隨時準備好
要為這個世界製造一個新生命的狀態
超偉大的感覺

可是我沒有一絲一毫想懷孕的感動
就算身邊近來似乎有一股小小的懷孕生產潮
我也完完全全不為所動
甚至更加戒慎恐懼

十二月了
對於明年的八月底
我想的是另一回事

「最初的夢想」早在大二的時候就因為認清一些事實而慢慢淡去
到了大三幾乎已打消念頭
大四後便徹底放棄這個選項
分不清是因為量力而為的覺悟還是不敢面對的逃避

回到最初的夢想
到底是為了給個交代?
還是為了其他更深遠的意義?
我只希望沒有把自己看得過於所當看的

不確定感太多了
有些事情不是經過拼命思考就能把答案想出來

整理好自己
再次出發
「整理」說穿了其實也沒做什麼
只是用一種百廢待舉的姿態把自己晾了幾個月
任憑自己頹圮傾敗
然後期待跌深反彈
在明年的八月底

2007/11/26

閃光巧克力

E出國的前一天晚上
結束行前最後一次的集訓練習還有辦公室未完公事的最後處理
回到家
遞給我幾包不同款的巧克力
他說他不在的這七天
我會遇到生理期
特地先買給我的

不知道是誰發明巧克力可以治生理痛的講法
也不知道從醫學觀點這個講法究竟有幾分成立
縱使多年來在自己身上的實驗結果
無法支持吃巧克力有助緩解生理痛的肯定說
但我還是有自己的結論:
吃巧克力能移轉身體對於肚子痛的注意力
而且還可以在心理方面製造正面的情緒
反正我就是喜歡有這樣的講法作為心安理得吃巧克力的藉口

巧克力吃完了
生理期快結束了
E也要回來了
"wife-sitter"陪了我幾天,大感謝

2007/11/19

1114@松鶴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辦法記錄下關於這整件事當中的一點什麼

20071108,16:02
收到簡訊
其中的幾個字
突兀到足以讓人的腦筋瞬間空白一片
too unexpected to react

不過對我而言
畢竟是隔代加上姻親
衝擊的力道小了些
空白過後沒有難過之類的情緒
只是一直想著
為什麼會這樣

她選擇用這種方式離開
自己決定了生命的長度
認識她的某位長輩轉述
她生前常說
活得很苦

如果人在經歷過許許多多事情
年紀一大把的時候
覺得活著一點也不快樂
那到底是什麼滋味
又是誰該負的責任

20071114
05:00
外頭還是一片黑
我們起床

05:40
出發南下
天空泛起破曉的美麗顏色
橙紅紫藍漸層排列

車子高速奔跑
經過的城市或鄉村在晨光中慢慢醒來
我很少有機會欣賞這樣的畫面
如果不是特別為了什麼事

「我們最近一次回去山上是什麼時候?」
「八月底,八月26。」
(我的部落格開張第一篇,正是那次回去的紀錄,所以當然記得清楚)

08:00
接近部落
腦筋再度一片空白

親戚很多
我叫得出名字的卻不多
雖然曾經看過的幾乎都能認得出來也知道彼此的關係
但大多數的感覺仍是很生疏

我面無表情的站在一邊看著大家忙碌
因為和逝者的交集太少
與她有關或有她參與的回憶
一下子就想完了
大部分的時間只好發呆或冷眼旁觀

從頭到尾
心情並非完全沒有起伏
不過那是受到感染而間接產生的
尚未強烈到能讓眼淚跑出眼眶

回程車上
我終於大致(或者只是"片面")搞清楚這個大家族的故事
因為走不進那樣的生活
所以無法同理那些行為
「複雜、混亂」這兩個詞不知道夠不夠貼切形容


-附記-
關於告別式,有一個特別交代:
音樂是催淚的關鍵
哪天假使我先走一步
你們要幫我辦喪禮的話
記得準備開心一點的音樂

2007/11/16

古董級餐桌



屋主附上的愛心家具之一,聽說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2007/11/15

十二樓

大致上安頓妥當
該添購的必需品一一備齊
各就各位

十二樓是現在居住的高度
室內空間不大
但對兩個人而言也夠了

天氣好的時候
早上可以被太陽曬醒
我喜歡在這樣的情況下醒過來

搬家真的很累
打包累
搬運累
整理累
打掃累(搬進來之前這裡已經算乾淨了,但誰叫我有潔癖)
逛賣場物色適合的東西再比價,也累

不過總算有個完全屬於我們的家
雖然只是暫時的地方
也心滿意足了
我說
有種新婚的感覺

2007/11/08

居住遷徙

一年又一個月前
我為自己五年來的搬家史寫下一小段感想:
人就像一棵樹
定著於一個地方後便慢慢生根
好讓自己能夠順利吸附於該處且繼續生長
剛開始的時候也許不知道應該要長多少根、應該要長哪些根
但到了必須搬移的時候
卻會發現原來已是一片盤根錯節
就算連根拔起的技術再怎麼高超
終究還是得故意或不小心斬斷一些不必要的、多餘的、微小的、無法移走的根

大學時曾在bbs上寫過一篇文章
結尾大意是這樣
「夜深了,人總是會想回到一個地方,不管那裡是不是"家"」
當時曾經想過
到底怎樣的地方會讓我覺得那是「我家」
而在這些遷徙中
其實也一直不斷在各個落腳處找尋家的感覺

2006年1月1日
我從這裡出發
開始人生的另一個階段
那時候很感謝有這麼一個可以暫時取代嘉義老家的地方
對於當下混亂複雜的情緒發揮了十足安定的作用

2006年十月中旬
因為一些緣故
我又來到了這裡
而且一住就是十三個月

如今再一次面對遷徙與離開
這一年又一個月安安逸逸吃喝快樂的日子
愜意、自在、舒服、愉快之外
看似一事無成
卻也沒有白過的感覺
因為不管再怎麼無成
至少能夠和north「重修舊好」(用這個詞不完全正確,不過有點接近)
終於體會到原來我們體內的基因確實有不少雷同
光是這點就很值得了

情感方面的根是拔不起也切不斷的
但可以裝在心裡帶走(這樣的說法跟"三位一體"一樣矛盾、無法解釋)
我將帶著它到下一個落腳處去

2007/10/31

昂貴的希望

今天去了一趟開封街
熟悉的路線(我甚至知道在人多的捷運站要怎麼走、進哪節車廂可以最省時省力)
熟悉的環境
但卻是一個很不喜歡很不想再去的地方

報了名
繳了錢
那是一筆大一時候的我可以至少生活一年的金額

再一次
購買希望
購買心安

2007/10/24

生活的一種可能性



(註:照片上的日期是今年中秋節)


晴朗的假日
容許慵懶與隨性的時候
沒有特別的計畫但又不想浪費外頭的好天氣
我們有個不用傷腦筋去想的選擇
就是開車在北宜公路「閒逛」

也許將石碇坪林當成家裡的後山
才不枉費住在北宜路上吧

我們一樣都喜歡兜風(或者說是"遍地遊行尋找可欣賞的")
一樣都對陌生的視野感興趣
一樣都能接受無特定目的地、帶有冒險色彩的機動遊走
也一樣都容易被一些看起來不怎麼樣的景物吸引

看山看水看小徑
看藍天看白雲看遠方
吹吹風,人才不會發霉
拍拍照,相機才不會壞掉

遇到叉路
「那條路是要去哪啊?」
「不知道,沒走過,走走看就知道了。」
於是我們將"版圖"(意指:曾經走過的路)不斷延伸擴大
就好像大學時期
我慢慢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意指:熟悉的地方)從木柵擴張到景美、公館、烏來......一樣

累了餓了
當然也是很不講究的
揀一家路邊看順眼的店
簡單吃喝一頓

一起生活的人
如果各自堅持的東西愈少應該就會愈輕鬆愉快

2007/10/05

衝突

星期三晚餐時間看到一則電視新聞
關於一個丈夫因妻子中風而向法院訴請離婚
最後獲得勝訴(由法院判決雙方離婚)
判決理由是
當事人的情況符合民法規定得向法院請求離婚的事由之一:一方有不治之惡疾

新聞報導完該判決之後緊接著出現的畫面
一是採訪那位中風妻子的母親
一是採訪那位丈夫
前者批判司法和她的前女婿沒有道德沒有人性
後者顯然不願接受訪問
看到記者就跑
記者追在後面邊跑邊問著「你為什麼要這樣做」、「你不會覺得不應該嗎」之類的話
真是受夠了媒體的自以為是

我雖然不贊同那位為人丈夫者的行為
但如果角色互換
誰敢誇下海口說「一定......」
就算敢說
在真正經歷過一連串的折騰之後
誰還能繼續堅持「一定......」的誓言

至於法律的規定
本來法律的觸角伸入家務事的領域後就會產生一些永遠無解的衝突
何況若再跟「道德」發生價值判斷上的重疊
更是釐不清了
簡單說
合法的事不可能完全等於合乎道德
法律與道德所要追求的目的或者說是所要達到的約束並不相同
以道德的標準來看法律
法律絕對有許多可議之處
但如果承認這個社會需要有法律的存在
對於所謂的「可議之處」
要嘛就修法
要嘛就接受

只是我在想
這個世界的悲劇夠多了
光是有法律
又能怎樣呢

2007/10/01

呻吟

腦袋一直轉個不停卻又好像是在空轉
也許是進入了安全模式
導致喪失不少功能(比如說"記憶力",最近常把答應要做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只剩最原始的運算
但仍試圖得出一個足以說服自己下定決心的結論

繞了好久
也不知道是繞出來了還是又繞回去了

心情受現實的影響而飄忽不定,特別易感
生氣、難過、失望、煩躁、沒耐心
似乎得透過負面情緒做為壓力發洩的出口

內在真實的我是面無表情的
假使看到我笑
那不過是個笑容而已
和快樂無關

2007/09/21

倒地鈴

今早接近中午時分
我正坐在客廳沙發上讀著《模仿犯》
north從陽台走進來
邊說:「秋天到了,讓我們提著燈籠上街去吧。」(我們之間常會有些難以解釋的對話)
邊晃動剛摘下來的倒地鈴

這東西不是第一次見到
但卻是第一次覺得他可愛
也是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真是太孤陋寡聞了啊我)

他有個別名叫做「劈朴草」(不能再寡聞下去,所以上網惡補了一下)
因為將鮮綠的果實置於掌心用力拍擊時
會發出「劈朴」的聲音

不過他最大的賣點是成熟後的種子
白色的小愛心
超浪漫加幸福洋溢的模樣







2007/09/18

and then?

結果出爐
就算早料到了
還是不想面對
因為隨之而來的更是沈重

沒有繼續作夢的權利
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
兩年過去了
我又回到原點

迷失了方向
keep going
腦筋卻一片空白,很不踏實

對於無能為力的自己感到沮喪(我承認努力不夠)
未知的一切令人害怕
還要接受一堆無關緊要的人高舉關心之名三不五時追問著我不想回答的問題更是讓人焦慮

苟且偷安的感覺很糟
但有時真想永遠當隻鴕鳥

2007/09/17

沒變

上星期五晚上在政大附近兜了一小圈
大腦也進行了一次今昔比對

阿婆依然在那個小小又沒什麼裝潢的地方賣著以她為招牌的排骨飯
素食自助餐沒變,但不知道現在是多少錢吃到飽
香香仍舊擺著一堆油亮亮的豐富菜色
(忘了注意那位總是喊出原價乘以十的結帳金額的性格老闆是不是還在)
賣茶葉、牛軋糖的那家頗有歷史但看起來從沒有生意上門的店,還在營業
世界大同大概因為名字取得好所以始終屹立不搖
GIORDANO和HANG TEN和平相處
HANG TEN也繼續無私的提供等公車的人涼爽的冷氣和充足的光線
廣奇來經過了新來的麵包大亨的挑戰仍然存留至今,而後者已不見蹤影
麥當勞看來是永遠不會離開,就算現在多了間頂呱呱也絲毫不至於構成威脅
石緣的生意好像還是不錯
東萊品則冷冷清清的等待著顧客(裡面竟然貼著潘裕文的海報)
my麵屋和10號廚房好端端的待在那條巷子裡,只是旁邊多了清心福全
......

兩線道的指南路
擁擠著公車轎車機車和總是溢出人行道的人
跟以前一樣

而我
穿著大學時代就在穿的牛仔褲和T恤
背著大學時代就在背的包包
留著大學時代就留過的髮型
我也沒變

2007/09/14

0913@HAAS古亭店

和兩位大學同學(同時也是一年半的室友)吃了一頓晚餐
用我們彼此熟悉的發話與對話的節奏和速度
聊到店家打烊

現在的生活、工作、人、事
太久沒見
要更新或重組的資訊很多

關於過去(突然想起而插入,但比重不高)
還是難免重提一些值得回味的舊事
互相確認共同記憶無誤

到了這個年紀
「男朋友或男性朋友」好像已經成為必聊話題之一
J陷在一種既猶豫又矛盾的狀態
N則是有了一個甜蜜幸福的開始
問起我的
我說:「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後悔。」
結果從她們的反應
我才發現原來這句話是帶有閃光的

2007/09/03

0826@松鶴

早在結束一連串的混仗之前
就已經決定要挑個我們都可以的時間
去山上看看阿公和阿嬤

一直有個遺憾就是沒有機會認識生病之前的阿公
唯一一次交談是在電話中
我記得他跟我說「保重」

阿公腦中風後的復原情形
以他的年紀來說
已經算不錯了
不過語言和行動能力的嚴重減損
讓我不知道該不該為他從死亡邊緣回來感到慶幸

他們說他以前多麼幽默風趣
他們說他以前最愛開著搬運機(那是他的賓士)到果園工作

但是他現在只能無聲的坐在家裡
坐在輪椅上
看著屋外(天氣好的時候會被推出去散步)
我們都不知道他對於這樣的餘生有什麼感受或想法

陪他聽母語詩歌
他幾乎都可以跟著哼哼唱唱
雖然含糊卻看得出來他知道自己在唱什麼
(和兩三歲小朋友跟著兒歌CD唱歌的情形不一樣)
所以我相信就算他記憶有受到一些破壞
過去的事情還是有部分沒被遺忘
只是不知道他記得的是哪些

看他沒有門牙的笑
看他激動的眼淚
這兩者本來就是表達情緒最直接的方式
現在也只能透過解讀這兩者來試圖瞭解他的心情

阿嬤的腰愈來愈挺不直了
她還可以到果園做這做那的
一張嘴巴還可以說個不停(幾乎都是母語,所以我聽不懂)
也還有力氣和她的孩子吵架
但是身上這邊那邊到處有毛病
很難舒舒服服過日子就是了

每天陪在兩個老人身邊的
是他們這輩子從沒料到會認識的瑪麗亞

當我開始懂得怎麼和老人相處的時候
身邊的老人不是早已離去就是準備離去